發布時間:2019-01-19 14:58:27
來源 :
“2019年7月底前,全省所有設區的市都要完成‘三線一單’編制,年底前省級匯總形成全省‘一張圖’;2020年納入生態環境部組建的‘三線一單’數據共享系統;2025年基本建立區域環評制度。”山東省政府制定明確的時間表,部署推進區域環評暨“三線一單”編制工作。
為加快推進區域環評,山東省要求,各市要加快確定生態保護紅線、環境質量底線、資源利用上線,制定生態環境準入清單。通過科學確定“三線一單”,在一張圖上明確生態保護、污染控制、環境風險、資源開發利用等管控要求,發揮生態環保的倒逼作用,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。
分七步科學確定“三線一單”,推動管控措施落細落小落實
在前不久召開的全省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工作會議上,山東省政府副秘書長張積軍在會上指出,開展區域環評,既要充分考慮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,又要充分考慮未來各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的要求;既要助推形成高質量發展模式,又要加快推動解決歷史上形成的布局性、結構性環境問題。
為此,山東省要求各市在系統收集整理全省各領域相關基礎數據的基礎上,開展社會經濟環境基礎與形勢分析,分七步科學確定“三線一單”,明確環境管控單元,推動管控措施落細落小落實,確保“三線一單”好用、管用。
第一步,規范整合基礎數據,建立區域環評工作底圖。在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底圖的基礎上,補充完善區域最新的遙感影像、土地利用、行政區劃、空間規劃、生態環境保護等數據,通過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,對各類生態環境數據實施數字化處理,形成坐標統一、數據規范的基礎工作底圖。
第二步,開展社會經濟環境綜合分析,確定評價框架與重點。銜接相關規劃、功能區劃、行動計劃、戰略環評等工作基礎,開展區域生態環境質量、承載力和功能綜合評估,明確評價框架與重點內容。
第三步,落實生態保護紅線,識別生態空間。充分考慮區域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整體性,識別紅線之外需要加強保護的生態空間,因地制宜實施分類管理,確保開發活動不損害生態功能。
第四步,確立環境質量底線,構建環境分區管控體系。按照環境質量“只能更好、不能變壞”的原則和省委、省政府關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“1+1+8”的安排部署,綜合確定分區域、分流域、分海域及分階段的環境質量底線目標,提高生態空間管理精細化水平。
第五步,銜接資源利用上線,明確資源管控要求。從生態環境質量維護、自然資源資產保值增值的角度,組織開展自然資源利用強度評估,篩選對區域生態環境影響重大的資源、能源類型,明確相應的重點管控區域和管控要求,提高區域綠色發展能力。
第六步,綜合生態環境管控分區,確定環境管控單元。綜合大氣、水、土壤、海洋等生態環境要素管控分區和重點資源利用管控分區,擬合各個鄉鎮、街道、工業園區、城市規劃區等行政邊界,建立功能明確、邊界清晰的環境管控單元,統一編碼、分類管理。
第七步,落實“三線”分區管控要求,明確生態環境準入清單。以環境管控單元為基礎,統籌生態保護紅線、環境質量底線、資源利用上線的分區管控要求,明確空間布局約束、污染物排放管控、環境風險防控、資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準入、限制和禁止的環境要求,推動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及相關管控措施落細落小落實,確保“三線一單”好用、管用。
組建區域環評工作機構,各市進展納入省級督察
“區域環評是一項跨部門的系統性工作,基礎數據資料繁雜,協調合作事項較多,需要建立強有力的工作機制。各級政府是區域環評工作的責任主體,要把這項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。”張積軍強調。
為統籌推進區域環評各項任務,山東省專門成立了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工作組,由分管副省長任組長,省發展改革委、生態環境廳等11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,協調解決區域環評重大問題,指導、推進各市區域環評工作。
山東省要求,各市政府要選調精干力量扎實開展工作,確保工作進度和編制質量。省級相關部門單位要集中優勢力量,在技術上做好協作配合。省技術組要加強與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等單位銜接,組織相關省內設計院所、研究機構、專家共同做好技術支撐。省綜合協調組要加強調度、督導,定期評估各市工作進展與成效,及時協調解決出現的問題。
山東省將把各市區域環評工作開展情況納入省級環境保護督察,對開展不力、進展緩慢的進行專項督導,確保區域環評工作保質保量按時完成。